【原文】
赵太后新用事,秦急攻之。赵氏求救于齐,齐曰:“必以长安君为质,兵乃出。”太后不肯,大臣强谏。太后明谓左右:“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,老妇必唾其面。”
左师触龙言:愿见太后。太后盛气而揖之。入而徐趋,至而自谢,曰:“老臣病足,曾不能疾走,不得见久矣。窃自恕,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,故愿望见太后。”太后曰:“老妇恃辇而行。”曰:“日食饮得无衰乎?”曰:“恃粥耳。”曰:“老臣今者殊不欲食,乃自强步,日三四里,少益耆食,和于身。”太后曰:“老妇不能。”太后之色少解。
左师公曰:“老臣贱息舒祺,最少,不肖;而臣衰,窃爱怜之。愿令得补黑衣之数,以卫王宫。没死以闻。”太后曰:“敬诺。年几何矣?”对曰:“十五岁矣。虽少,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。”太后曰:“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?”对曰:“甚于妇人。”太后笑曰:“妇人异甚。”对曰:“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。”曰:“君过矣!不若长安君之甚。”左师公曰:“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媪之送燕后也,持其踵,为之泣,念悲其远也,亦哀之矣。已行,非弗思也,祭祀必祝之,祝曰:‘必勿使反。’岂非计久长,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?”太后曰:“然。”
左师公曰:“今三世以前,至于赵之为赵,赵王之子孙侯者,其继有在者乎?”曰:“无有。”曰:“微独赵,诸侯有在者乎?”曰:“老妇不闻也。”“此其近者祸及身,远者及其子孙。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?位尊而无功,奉厚而无劳,而挟重器多也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,而封之以膏腴之地,多予之重器,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,—旦山陵崩,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?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,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。”太后曰:“诺,恣君之所使之。”
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,质于齐,齐兵乃出。
子义闻之曰:“人主之子也、骨肉之亲也,犹不能恃无功之尊、无劳之奉,已守金玉之重也,而况人臣乎。”
【注释】
1.选自《战国策`赵策》。触龙,人名。说,劝说。赵太后,赵慧文王的妻子赵威后。
2.新用事,刚执政。
3.以长安君为质:把长安君作为人质。
4.乃:才。
5.强谏:竭力劝说。
6.明谓左右:明确地对大臣说。左右,指代身边的大臣。
7.有复言……者:有再说……的人。
8.老妇:赵太后自称。
9.左师:官名。
10.盛气而揖之:气冲冲地等着他。
11.徐趋:徐步,徐行。意思是一步一步向前慢走。
12.谢:道歉。
13.窃自恕:私下里自己原谅自己。
14.玉体:贵体。
15.郄:同“隙”,病痛。
16.恃辇:依靠车子。
17.日食饮得无衰乎: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。
18.今者:近来。
19.殊:很。
20.乃自强步:自己只勉强走走。强:勉强
21.少益耆食:稍微渐渐喜欢吃东西。耆:通“嗜”,喜爱。
22.和:安适,舒服的意思
23.色少解:怒色稍微消解了一些。
24.贱息: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。
25.不肖:不贤,不成材。
26.窃爱怜之:私意宠爱他。
27.没死以闻:冒着死罪把这话告诉您。
28.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:希望趁我还没死的时候把他托付了。
29.丈夫:男子。
30.媪:对年老妇人的尊称。
31.贤:胜过,超过。
32.计深远:做长远打算。
33.持其踵为之泣: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。
34.念悲其远也:为她远嫁而伤心。
35.祝:祈祷。
36.必勿使反:一定不要让她回来。“反”通“返”,返回、回来。
37.继:继承人。
38.微独:非独,不仅,不单。微,非,不;
39.奉:俸禄。
40.劳:功劳。
41.挟重器:拥有珍贵的器物。
42.山陵崩:古代用来比喻国王或王后的死。
43.自托于赵:使自己在赵国立身。
44.恣君之所使之:任凭您派遣他。
45.约车百乘:置办一百辆车子。
46.及:赶上,赶到。
【译文】
赵太后刚刚执政,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。赵太后向齐国求救。齐国说:”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,援兵才能派出。”赵太后不答应,大臣们极力劝谏。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:”如果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,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!”
左师触龙希望去见太后。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。触龙缓慢地小步快跑,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说:”我的脚有毛病,连快跑都不能,很久没来看您了。私下里自己原谅自己。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,所以想来看望您。”太后说:”我全靠坐车走动。”触龙问:”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?”太后说:”吃点稀粥罢了。”触龙说:”我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,自己却勉强走走,每天走上三四里,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,身上也比较舒适了。”太后说:”我做不到。”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。
左师说:”我的儿子舒祺,年龄最小,不成才;而我又老了,私下疼爱他,希望能让他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,来保卫王宫。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。”太后说:”可以。年龄多大了?”触龙说:”十五岁了。虽然还小,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。”太后说:”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?”触龙说:”比妇女还厉害。”太后笑着说:”妇女更厉害。”触龙回答说:”我私下认为,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。”太后说:”你错了!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。”左师公说:”父母疼爱子女,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的利益。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,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,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,也够可怜的了。她出嫁以后,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,可您祭祀时,一定为她祝告说:’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。’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,希望她生育子孙,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?”太后说:”是这样。”
左师公说:”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,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,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,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?”赵太后说:”没有。”触龙说:”不光是赵国,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?”赵太后说:”我没听说过。”左师公说:”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,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。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?这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而没有功勋,俸禄丰厚而没有功劳,占有的象征国家权力的珍宝太多了啊!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,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,给他很多珍宝,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,一旦您去世之后,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?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,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。”太后说:”好吧,任凭您指派他吧。”
因此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,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,齐国的救兵才出动。
子义听到这事说:“国君的孩子,可算是国君的亲骨肉了,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、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,更何况是人臣呢!”
【赏析】
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(公元前265年)。公元前266年,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,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王位,因为年纪轻,故由太后执政。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。当时的赵国,虽有廉颇、蔺相如、平原君等人辅佐,但国势已大不如前。而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,国内动荡不安,孝成王又年少无知,认为有机可乘,于是派遣兵将“急攻之”,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,赵国危在旦夕,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密切的齐国增援。齐王虽然答应出兵,但提出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。 文中的赵太后曾是一位青史留美名的人物,在《战国策齐策》里,有一段“赵威后问齐使”的佳话。她先问收成,后问百姓,最后才问候君王,致使齐使不悦,说她是“先贱而后尊贵”。赵威后据理以对,道出“苟无岁,何有民?尚无民,何有君”的千古名言。但在这篇文章中,她溺爱少子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,简直到了蛮横不讲理的地步,全不像一个开明君主的样子,这才引出了触龙说赵太后的一段故事。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国君和居高位的执政者应该让自己的子女去为国家建功立业,以取得人民的拥戴,决不能使子女安享由父母的权势而得到的尊位、高薪和宝器。安富尊荣,坐享其成,不仅业无继者,就连已有的财富也将荡然无存。